S7E6:到法國尋訪大師足跡 ft. 第26屆臺法文化獎特別貢獻獎得主陳郁秀
威~連你也Podcast了!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對我來講,每次去法國都有新發現。」 —第26屆臺法文化獎特別貢獻獎得主陳郁秀
主持人黃威廉訪談後記:
陳郁秀董事長在16歲的時候前往法國學音樂 。這些年,因為工作的關係,跟陳董事長更熟悉,上個月她跟我分享這次她得到了第26屆臺法文化獎特別貢獻獎的訊息,就想邀請她來談她心中的巴黎。
一直為臺法文化交流努力貢獻的陳董事長,多次受到法國政府的肯定:1996年得到法國國家典範騎士勳章,2008年獲頒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勳章,2009年獲頒法國文化部的文化藝術軍官勳章。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的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勳章,是從拿破崙時代開始對於有貢獻的人授予榮譽軍團騎士、軍官、大元帥三種勳章,其中的大元帥勳章只頒發給歷任的法國總統。這次是她第四次受到肯定。
1968年5月、6月,法國發生學運,這場學運也是著名的「五月風暴」。那個年代發生了「布拉格之春」、「越戰」,那時的巴黎,學校都在罷課,她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跟著同學每天來回走四個小時,從宿舍走到索邦大學,當時她聽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和法國哲學家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的演說,西蒙波娃談女性獨立自主的權利,對來自臺灣的她,產生巨大的影響。
談到她的學習過程,她的老師,同時也是法國作曲家的奧立佛梅湘(Olivier Messiaen),敲擊鍵盤音符問她:「妳想到什麼顏色?」接著問其他同學一樣的問題,起初她不敢回答,後來直覺地說出心裡的顏色,這樣的訓練過程並沒有標準答案,只是要打開學生敏銳的感官。後來老師拿出莫內一系列的《盧昂大教堂》畫作,從日出到黃昏,問她聯想到這是什麼調?就這樣一點一滴培養出她內心的底蘊。沒有答案這件事,對我而言好像是到了好多年後才有認知,對於那樣的年代跟文化薰陶,很令人嚮往。
談到當時她在巴黎週末與監護人家庭的互動,跟父親的學生們到美術館,要先做功課,然後去看展,巴黎變成她的第二個家鄉。
請問她去法國,她怎樣規劃她的行程?她說,拿一本書,像海明威巴黎回憶錄《流動的盛宴》,跟著書上走,就可以走出好多景點。監護人爸媽的老家在馬賽附近的小鎮,而馬賽港外海的伊夫島,就是《基督山恩仇記》故事中囚禁基督山伯爵的地方。這些都太有故事性了!也可以選擇跟著畫家們走,看看莫內的家吉維尼(Giverny)、盧昂(Rouen)、諾曼第海岸、聖米歇爾山(Mont-Saint-Michel),住在印象派大師的家鄉小鎮那裡,一定有畫家的美術館跟故居,在小鎮漫步一天,享受這樣的寧靜。
如果你在巴黎走在塞納河旁,可以造訪雨果故居和故居的咖啡館Café Mulot。著名的雙叟咖啡館(Les Deux Magots)、蒙帕納斯(Montparnasse)的La Coupole餐廳,畢卡索、沙特、夏卡爾、海明威都是常客,抬頭望,穹頂上更有四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的創作。
紅酒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常常有人問她「董事長喝酒嗎?」當然啊!在巴黎,喝酒跟喝水是一樣的事。對我而言,這些是我很神往的生活。我曾經期盼自己在某一個階段,可以放下手邊的工作、責任,放逐自己到巴黎流浪個三年、五年,也許這是一個令人很心動的願望。
這兩週鋼琴大師Maria João Pires來臺灣舉辦獨奏會,節目單上有段她的談話,我很少把節目單一看再看,對於她說的:「我好像不該提出標準答案,因為人們應該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聽眾的角色:「聽眾需要想像力,因為聆聽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演奏需要技巧,聆聽需要努力,當演奏的人全力以赴,心無旁騖地演奏,聆聽的人也需要『心在當下』,才能跟演出者、音樂有所共鳴,才能進入另外的一個世界、聽懂另外一種語言。」
對我而言,當我看著節目單上對談的內容,聽著Maria João Pires用心的演奏,印證陳董事長一個小時的訪談,我想音樂、藝術、文化的世界,最重要的事應該是用心感受、用心體會。
三年的禁錮漸漸解除,今天走在路上,拿下口罩看著周邊的人,還是默默地又把口罩戴上,心的禁錮何時才能解?
這週陳董事長的談話,對我內心的震撼很深,她的文化觀,她的學習,她的第二故鄉巴黎帶給她的人生影響,讓我感動不已。謝謝陳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