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能源安全與中國大陸聯外油氣通路開發」研究計畫的第二部份,其目的在探討中國佈建聯外石油與天然氣通路的選項與抉擇。按進口來源區位的不同,形成環繞中國大陸的運輸路徑計含東北、西北與西南三個陸上跨國系統,合稱「泛亞油氣運輸管線」。
追求能源安全,是包括中國在內世界主要能源消費國的共同願望。本書運用「四端點」與「雙控制」的分析架構探討「中亞與高加索」(簡稱大中亞地區)中、俄、美、歐盟在被視為歐亞心臟帶展開能源地緣「大博弈」的互動進程。作為能源基地與管道起點的地主國:哈薩克、土庫曼與烏茲別克等均寄望以新能源財富為餌,突破閉鎖與孤立的地緣環境、擴大油氣外銷途徑、分散外銷市場。上列供需兩組主體(加上中亞外圍地區油氣管道沿線過境國)爭奪管道走向與資源佔有的互動模式,是本書主要關切與研究內容。
在博弈過程中,各參與方基於不同且片面的競爭優勢,透過雙邊或多邊的合作模式,建構維護本身利益,壓制競爭對手的策略。研究發現,(1)由四端點構成的外部需求方主導了管道建設與資源開發,但引力大小互異;(2)莫斯科意圖鞏固本國在中亞傳統勢力範圍的影響力,但受到另外三極的抑制而陷於被動;(3)欠缺地緣優勢地位的華盛頓爭取在中亞建立軍事基地以制衡中、俄,但效果有限;(4)中亞地主國循「多向量」外交路線,離間外部勢力,使之相互牽制以維護本身的利益,但油氣供應方(如哈薩克與阿塞拜疆)因面對相同的客戶-歐盟以至於彼此間陷於賣方競爭;(5)中國拓展中亞油氣市場、擴大區域合作因較少受到其他需求方的掣肘,因而在管道建設項目上已取得顯著的成就。綜合而論,相較於競合構造單調的東北亞,大中亞地區的地緣形式與能源供需關係過於複雜,因而不能採用形式化的方法-即數學模型,建立多邊博弈的尋解系統。
地緣、能源與中國大陸聯外油氣通路之開發(中亞與高加索)
內容描述
目錄大綱
自序i中文摘要ix英文摘要xi目次xiii專欄次xix表次xx圖次xxii附圖次xxiii附表xxiv附件xxiv
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 研究背景1一、重返中亞2二、關係發展:傳統文化影響深邃4三、上合組織:元帝國翻版?7四、中國的能源外交9第二節 研究目的11第三節 研究架構12一、課題定位12二、構面分解15三、研究方法20第四節 章節安排24
第二章 中亞與環裡海各國概況25第一節 地理區位26第二節 中亞簡史29一、主體民族源流29二、中亞的蘇維埃化31三、極端主義的興起34四、民族進程轉軌34第三節 政治概況36第四節 經濟發展41一、哈薩克41二、吉爾吉斯43三、塔吉克44四、土庫曼45五、烏茲別克46六、阿塞拜疆48七、俄羅斯49第五節 主要發現54一、地理位置55二、民族55三、領土糾紛55四、政治56五、經濟56
第三章 油氣資源開發與管道建設59第一節 中亞:能源三巨頭59一、哈薩克60二、烏茲別克62三、土庫曼63四、其他64第二節 資源分佈與外人投資66一、哈薩克67二、阿塞拜疆96三、土庫曼104第三節 裡海劃界爭議111一、湖與海之辨111二、開發經過113三、爭端的演進114四、優劣勢比較120第四節 出口國競爭122一、西行通路:選擇與限制123二、不對稱博弈125三、評估127第五節 主要發現129
第四章 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133第一節 中國模式134第二節 雙邊關係發展138一、開創期(1992~2001)139二、發展期(2002~)150三、異同比較159第三節 多邊關係發展161一、沿革與進程161二、合作框架基本確立165三、上合組織的潛力與限制168四、未來展望172第四節 油氣開發與管道建設174一、簽署雙邊協議175二、企業併購176三、管道建設178四、份額油大於進口182五、近況184第五節 哈薩克投資環境185一、外資參與方式185二、法規變遷189三、能源稅改革191四、對外商(含中資企業)的影響194第六節 評估與展望195
第五章 地緣政治與大國能源戰略199第一節 地緣政治學的理論與實踐199一、源起199二、文明的消長與攻防205第二節 大國的戰略攻防211一、俄羅斯211二、美國220三、日本236第三節 環裡海油氣管道博弈242一、界說242二、資源與管道的雙軌博弈247三、評比261第四節 博弈模型初探262一、模型化的步驟263第五節 大國博弈的實踐267一、戰略變軌267二、管道博弈展望270
第六章 發現與啟示273外語詞彙291參考文獻297
附圖319附表329附件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