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黃河是中國治水的主要工作之一,從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主持黃河堵口開始,治黃工作已持續二千多年。黃河的水土侵蝕,泥沙輸移和淤積是世界河流之最。解決黃河流域及黃淮海平原缺水,是中國近三十年來的水利工作重中之重。
對治黃和黃淮海平原的供水問題,除專門機構在研究外,社會上關心此事的專家,提出的建議和書籍,有如汗牛充棟,層出不窮。本書作者多年來潛心研究治黃和黃淮海的供水問題,經反覆探索,提出了「控能治黃」和「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兩項治黃新思路。
根據「控能治黃」的分析計算,控能對治理陝北嚴重水土侵蝕,減少黃河幹流大比降輸沙,整治下游游蕩河段,規劃下游基本不淤河道和建設長期安定的河口等五項治黃難題,均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治理效果。
近年來有關方面曾提出現今黃河河線還能用多久的問題,作者認為只要落實上述控能治黃的多項措施,就可以利用現有河線建設一條永安的黃河。作者還對黃河下游防洪提出加快桃花峪水庫建設的意見。作者對黃淮海平原用水,提出「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策略,把黃河上游「高水」盡量留在西北最乾旱地區使用。黃河下游則建議增加兩線引江濟淮和引嘉經漢江濟黃,以及興建渤海灣海灘水庫等三項低水措施,就可以基本滿足黃淮海平原2050年供水自給,保證高水可以長期在西北留用。
歷史上認為黃河「善淤、易決、善徙」,作者對此評價提出異議,認為二千六百年的黃河史,安定和基本安定的只佔一千六百年,徙動的一千年的原因,主要是人類不合理干預所引起。
本書原稿曾呈前水利部楊振懷部長審閱。楊部長詳細加以評述,並給予肯定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