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宜蘭過得還不錯的十年,半農作半寫作的生活思索。
★怎樣才是理想生活?如何尋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以及有餘裕的日子?這本書提供了一種生活樣貌與實踐。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吳音寧(作家)、張卉君(作家)、彭顯惠(小間書菜主理人) 聯合推薦
曾經,夏日場景是辦公室的冷氣房;冬季景象則是北部的連綿陰雨,忙碌卻匱乏;
如今,當青蔥繁茂時我包餛飩,番茄豐收時燉煮羅宋湯,生活充滿各種有餘。
李盈瑩曾處於繁忙職場,認為「忙碌」是一種可供炫耀的資本,買了各式書籍想充實自我,卻無暇閱讀,即使到了周末,也忍不住想將空白的行程表填滿。然而,即便如此卻仍感匱乏。直到人生奔向三十歲的階段,她問自己:「能否從體制化的鍊裡逃脫,選擇喜歡的地方,過著內心真正渴望的生活?」
二〇一五年,李盈瑩選擇和伴侶移居宜蘭,承租位於農村的小平房,有幾塊菜地、田地可以供給糧食所需。都市人來到農村居住,除了有著田園生活的單純美好,自然也伴隨農務勞動的艱辛,但貼近土地的生活讓她的心靈有所根基。
並且,李盈瑩也直面物質生存之所需:選擇理想的生活究竟需要多少金錢才算足夠?農作生活開展的同時,她也未放棄原本的文字專業,工作型態從過往的採訪編輯轉為特約採訪、副刊與專欄寫作,「若不以整體社會錨定對照,我的月均收入扣除農村的房租、水電、伙食、日常採買、個人開銷及保費,其實足矣,甚至有餘。」
剛剛好的工作,無所事事的生活;
節制工作在人生的占比,投資閒暇與自由,提領快樂的複利。
本書以「春之序、夏之夢、秋之收、冬之藏」四季之流轉做為章節,每一章節再分為「生活氣味」、「工作視野」、「旅讀路上」三類文章,講述作者在鄉野生活,透過農耕與雙腳探看四季流轉,觀察彩鷸幼雛在路上探險、豐收蔬菜瓜果、以農人的角度重新思考物質生活,是為「地方」;而外出採訪旅行,或拜訪雞場、馬場,或夜訪漁市、到國境之南的恆春半島旅居,則是「他方」,在雪山隧道兩端一靜一動的生活風景,平衡並滿足了精神上的淡泊與豐盛。
「我相信人的一生中,你的思想、你對外界的感受與詮釋,構成了你,而不是一生中所擁有的物質。」藉由真正感到舒適的生活形態,以及精神生活的富足,自然形成低物質欲望。《彩鷸在家門前秘密遷徙》以一篇篇散文隨筆,呈現作者所選擇的生活樣貌,一種用最低的物質限度來實踐的高理想性生活,也向正為工作或生活感到不由自主的人們帶來一種新的生活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