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從認識上著手改變
才能打破我們生命中的無明
《辯中邊論》是彌勒菩薩傳世的重要論典之一,也是唯識宗重要的依據論典。唯識宗的依據典籍為「一本十支」,本為根本,支為支幹。「本」便是《瑜伽師地論》。《辯中邊論》雖為「十支」之一,但其地位僅次於《瑜伽師地論》。
「中」是中道,「邊」是邊見,《辯中邊論》即討論中道(真理)與邊見(謬論)的不同。中道即正道、正確的認識,也就是符合真理的認識,即成佛之道。例如八正道的修行是以正見、正思惟為基礎,並遠離和真理不相應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同時,還要遠離常人所熱衷的物欲生活,及當時很多宗教宣導的無益苦行,也就是遠離以上二邊。
唯識學是一種認識論,唯有從認識上著手改變,才能打破我們生命中的無明。《辯中邊論》幫助我們辨別什麼是中道實相,什麼是符合中道的修行,什麼是斷見、常見、有見、無見等邊見,什麼是落入邊見、邪見的修行。由此顯示我們認識中的真理與謬論的差別。通過本論的學習,能使我們擺脫邊見和邪見,安住於中道行中。
佛教中任何一個完整的修學體系,都必須確立自宗的中道見。唯識的中道見對於我們認識人生、指導修行具有獨到之處,以妄識作為有情生命的立足點,並以此解釋世界的存在及如何依修行成就解脫,對於唯心所現這一問題的闡述,更貼近於現實人生。
真理與謬論:《辯中邊論》解讀
內容描述
目錄大綱
前言:入不二法門
一、兩套模式,六大建設
二、眾緣和合,水到渠成
三、三級設置,次第前行
四、兩個提醒,不忘初心
五、修學大乘,不忘解脫
六、兼習三系,圓融無礙
自序
緒論
一、作者
二、翻譯和注釋
三、本論的組織和結構
四、解釋題目
辯相品第一
初歸敬頌
甲一、總標
甲二、虛妄分別相
乙一、有無中道相
乙二、自相
乙三、攝相
乙四、入無相方便
乙五、差別異門相
乙六、生起相
乙七、雜染相
甲三、空相
總標
乙一、空性者何
乙二、空性異名
乙三、空性差別
乙四、十六空
乙五、空性差別的成立
辯障品第二
甲一、五障
甲二、九結障
甲三、修行次第障
乙一、三十障
乙二、十種淨法
乙三、依淨法辯三十障
乙四、引「對法」說
乙五、十種淨法的安立次第
甲四、覺分障
一、四念住
二、四正斷
三、四神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覺支
七、八正道
甲五、十度障
甲六、十地障
甲七、略說二障
甲八、結說
辯真實品第三
甲一、總標
甲二、根本真實
甲三、相真實
甲四、無顛倒真實
乙一、無常
乙二、苦
乙三、空
乙四、無我
甲五、因果真實
甲六、粗細真實
甲七、極成真實
甲八、淨所行真實
甲九、五法真實
甲十、差別真實
甲十一、善巧真實
乙一、十種我見
乙二、蘊善巧
乙三、界善巧
乙四、處善巧
乙五、緣起善巧
乙六、處非處善巧
乙七、根善巧
乙八、世善巧
乙九、諦善巧
乙十、乘善巧
乙十一、有為無為善巧
甲十二、結說
辯修對治品第四
甲一、大乘解脫道的建設
乙一、三十七道品在解脫道的地位
乙二、三十七道品和菩薩道的關係
乙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設置
乙四、四念住和三十七道品
乙五、「辯修對治品」的組織架構
甲二、四念住
乙一、概述
乙二、身念住
乙三、受念住
乙四、心念住
乙五、法念住
甲三、四正斷
乙一、概述
乙二、律儀斷
乙三、斷斷
乙四、修斷
乙五、防護斷
甲四、四神足
乙一、概述
乙二、五種過失
乙三、八種斷行
甲五、五根
乙一、概述
乙二、信根
乙三、精進根
乙四、念根
乙五、定根
乙六、慧根
甲六、五力
乙一、五根和五力
乙二、五力的因果次第
乙三、五根五力的修行位次
甲七、七覺支
乙一、覺支的安立
乙二、念覺支
乙三、擇法覺支
乙四、精進覺支
乙五、喜覺支
乙六、輕安、定和捨覺支
甲八、八正道
乙一、概述
乙二、正見
乙三、正思惟、正語一分
乙四、正語、正業、正命
乙五、正精進、正念、正定
乙六、令他信受
乙七、對治障礙
甲九、三乘修治差別
乙一、異生、有學和無學修治差別
乙二、菩薩和二乘修治差別
甲十、結說
辯修分位品第五
甲一、三乘修證位次
甲二、略為三位
甲三、依位說人
甲四、結說
辯得果品第六
甲一、總說五果
甲二、餘果十種
甲三、結說
辯無上乘品第七
甲一、總標
甲二、正行無上
乙一、最勝正行
乙二、作意正行
乙三、隨法正行
乙四、離二邊正行
乙五及六、差別無差別正行
甲三、所緣無上
甲四、修證無上
甲五、結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濟群法師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誤區,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相關著作:《探索》《認識與存在:《唯識三十論》解讀》《超越「二」的智慧:《心經》、《金剛經》解讀》《開啟內在智慧的鑰匙:《六祖壇經》解讀》《學著做菩薩:《瑜伽菩薩戒品》講記》《你也可以做菩薩:《入菩薩行論》講記(全套三冊)》《尋找心的本來》《菩提心與普賢行願》《走近佛陀》《菩提大道:《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全套三冊不分售)》《道次第之道》《超越「二」的智慧:《金剛經》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