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核彈到核電,核能究竟何去何從?
全人類都必須面對的生存抉擇
貫穿關鍵史料,探討問題核心
是無盡的貪婪,還是極深的恐懼?
這是一本介紹歷史人物與事件的文字匯集。全書分成三章和一後記,故事從三千年前的古希臘思想開講。在第一章中,作者以自然哲學發展的關鍵人物與其貢獻為主體,逐一論述建構這三千年思想主軸的人物與事件。在第二章中,作者闡述為何研製一顆核彈卻需動用有史以來最優秀的人力、最龐大的物力,配合最嚴格的研發和管理架構來執行;而整體計畫能奇蹟式地在3年內完成,清楚展現人類在毀滅邊緣的掙扎中,所能爆發的集體創造力是何等驚人。在第三章中,作者將歷史焦點轉到核電;這原本被稱為核能之和平用途者,有著低到無法計價的電力成本,卻演變成規模不同的各類核災,造成諸多社會不安與環境浩劫。最後,作者以本書所列諸多核電廠的歷史案例為根據,對台灣可能即將舉辦的「核四公投」這還沒成為歷史的事件做出評論。
在1946年7月1日,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把愛因斯坦的頭像和核彈爆炸的蕈狀雲放在一起,並在E= 的公式旁加註「一切物質都是由速度和火焰構成」,著實反映出人類對使用核能的憂慮。當核分裂技術將原子中所夾帶的能量釋放出來後,人類並沒享受到潔淨且無限供應的能源,所帶來的卻是先有兩次毀滅性的屠殺,然後是未用完燃料所留下無盡的輻射。本書所整理的珍貴資料,應可引領讀者進入一波反省的思緒,以成就本書的使命。
名人推薦
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委、前國立成功大學校長 翁政義
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委、前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 陳正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