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前沿與流動:重探冷戰的亞際連結

前沿與流動:重探冷戰的亞際連結

作者: 李峻嶸
出版社: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8/21
ISBN-13: 9789865470876
書店 1






內容描述


不論是「亞洲當下」的系譜編寫,或是策略指認之「亞際參照框架」,都必得是多向、重層,且對不同型態的劃界帶有高度自覺的實踐。

  受到亞際、跨太平洋與晚近冷戰研究的啟發,《前沿與流動:重探冷戰的亞際連結》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冷戰研究學群的階段性成果,也是「重探亞際當代系譜」書系的首本論文集。第一單元「軍事主義與移動」收錄的四篇文章,探討主題涵蓋美國軍事部署在臺灣引發的司法管轄權爭議與交涉過程,及其如何成為我們理解美國帝國主義性質的視角;結合軍事介入與經濟發展的美援,在何種意義與程度上提供了臺灣與南越之間的交流介面;未曾稍歇的戰爭導致的「越南難民問題」,如何反映了解殖、內戰與冷戰的盤根錯節,以及人道主義表象下的地緣政治經濟考量。相對於第一單元涉及目前尚處研究起步階段的冷戰時期臺越交流與較為顯著的美國因素,第二單元「互相參照與想像」收錄的三篇文章,則多少受到晚近地緣局勢激發,即中國陰影下的臺港互動,來回看冷戰時期兩地的連結。以足球、電影及政論雜誌不同主題切入,探究冷戰緩解所引發的諸種文化政治變動,尤其是共產陣營的應對、國族主義的重構與文化工作者的跨域移動等等。

  整體而言,本書雖然聚焦於冷戰時期不同階段、不同領域的臺美、臺越、越日與臺港連結,然而,不同文章皆指出,雙邊交流並不限於兩地,往往是受到多邊互動牽引,彼此的連結也發生在殖民與冷戰更迭交錯的宏觀結構之中。這些文章更提醒我們,在宏觀結構之外,個人能動性及事件的不可預期性也會對既有社會關係帶來衝擊,並塑造新的關係。我們期望,本書有限的涵蓋範圍、議題與運用的檔案,能激發起更多研究,聚焦宏觀結構、亞際連結與個人能動性之間的碰撞,重新梳理冷戰的多元系譜。

本書特色

  1.探討主題涵蓋美國在臺軍事部署的司法管轄權爭議、美援對臺越交流的影響,以及「越南難民問題」如何反映解殖、內戰與冷戰的盤根錯節。
  2.以足球、電影及政論雜誌不同主題切入,探究冷戰緩解所引發的諸種文化政治變動。
  3.聚焦宏觀結構、亞際連結與個人能動性之間的碰撞,重新梳理冷戰的多元系譜。


目錄大綱


導論/林淑芬、葉蔭聰

第一單元:軍事主義與移動
第一章 1965 年《在華美軍地位協定》的議定及其亞際背景/郭彥伯
第二章 戰後臺灣與越南共和國(南越)間的經濟活動:以1950 年代末期紡織和糖業的資本輸出為中心/洪紹洋
第三章 基礎設施的冷戰輸出:榮工處的南越浚渫工程(1966-1974)/張宗坤
第四章 陸地與海洋:越南青年Hùng 的難民歷程與冷戰難民政治/林淑芬

第二單元:互相參照與想像
第五章 冷戰下香港對臺灣足球的影響:由亞運金牌到木蘭女足/李峻嶸
第六章 邱剛健的臺港冷戰經驗及其美學形構:以1966-1974 年在香港的作品為討論核心/陳若怡
第七章 冷戰對峙緩解中的跨國華語公共領域:以《七十年代》雜誌的臺灣政治論述為案例/葉蔭聰

編者與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淑芬

  英國Essex 大學政治系意識形態與論述分析學程博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研究興趣包括當代基進政治理論、社會運動、邊界與移動、冷戰研究等。論文曾刊登於《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政治科學論叢》、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 等期刊,另編有《疆界-主權-法》、《越邊 vượt biển:難民神父阮文雄的口述生命史》等書。近年研究主題為東亞難民體制與生命政治。

葉蔭聰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社會運動、公民社會想像、華人社會冷戰史及認同政治等等,現正進行一項研究計劃,關於後冷戰中國大陸及香港公共論述裡的臺灣經驗。著作有Hong Kong’s New Identity Politics: Longing for the Local in the Shadow of China (2020),此外,近年有數篇論文發表在學術期刊Cultural Studie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及Critical Sociology 等。

楊子樵

  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研究博士,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為電影與媒介史、冷戰文化工業與政治宣傳、基礎設施之文化批判。其研究與出版曾獲美國傅爾布萊特(The Fulbright Program)及梅隆基金會(Mellon Foundation)獎助。研究發表散見於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Symplokē、Room One Thousand、《中外文學》、《攝影之聲》、《Fa 電影欣賞》等刊物。

李峻嶸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學士(政治與行政)、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政治與行政)、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社會學博士。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進修學院社會科學、人文及設計學部講師。研究興趣包括階級分析、社會運動、體育運動與政治/社會的關係。著有Labor and Class Identities in Hong Kong: Class Processes in a Neoliberal Global Cities(2016, Palgrave Macmillan)、《足球王國:戰後初期的香港足球》(2020,三聯)。閒時經營網上社群「運動公社」。

洪紹洋

  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博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社會文化研究所合聘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經濟史、產業史和日臺經濟關係史。主要作品《臺灣造船業的技術轉移與學習》(遠流文化事業,2011);《商人、企業與外資:戰後臺灣經濟史考察(1945-1960)》(左岸文化,2021);《企業、產業與戰爭動員:現代臺灣經濟體系的建立(1910-1950)》(左岸文化,2022)。

郭彥伯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長期關注臺灣的性/別文化、社會運動及左翼論述,多篇撰述收錄於《想像不家庭:邁向一個批判的異托邦》。近年研究則以戰後駐臺美軍所涉及的社會影響、冷戰地緣政治及跨國聯結為核心。碩士論文《尋找吧女:冷戰、美軍、性觀光的歷史初探》,探討美軍帶來的酒吧文化與臺灣歷史中的酒吧女,獲台社學會批判與實踐論文獎佳作及文化研究學會碩士論文優等獎肯定。

陳若怡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研究關注1940 年前後出生的文化人冷戰經驗與創作表現。博士論文以邱剛健作家作品為主軸,探討其編/導電影、詩及其思想在時代脈絡下的共時性與相異性。曾任職清華大學藝術中心擔任夜貓子電影院影展策畫工作逾十年,策畫過「浪與浪搖幌:邱剛健專題」、「浮城猛步:香港影展」、「非家非類:游靜影像與文字創作專題」等影展系列放映與講座節目。

張宗坤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畢業,曾服務於台灣勞工資訊教育協會(苦勞網)、臺灣勞動歷史與文化學會;文章見於《文化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灣口述歷史學會會刊》等處。目前正以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為中心,利用跨國檔案與口述訪談,探索冷戰時期臺灣海外工程的勞動管治、技術合作及地緣政治經濟效應。研究興趣:勞動與移動、冷戰史、經濟史、基礎設施、臺韓比較研究。






相關書籍

0~8歲學習環境設計與規劃(二版)

主持人技巧實務:活動、舞台與節目主持

國小南一新超群評量國語六上(111學年)

國小康軒新挑戰學習評量數學五下(112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