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可以,這很科學:墨子早就懂針孔成像?春秋時期擁有專業外科團隊?圓周率、開平方根、多項式通通難不倒古人!

可以,這很科學:墨子早就懂針孔成像?春秋時期擁有專業外科團隊?圓周率、開平方根、多項式通通難不倒古人!

作者: 張天蓉
出版社: 崧燁文化
出版日期: 2022/08/08
ISBN-13: 9786263325654
書店 1






內容描述


讓我們沿著自然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漫漫長路,
探究這棵如今已經根深葉茂、庇護人類的科學之樹。

  ▍古希臘——科學誕生的天選之地
  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將科學發源於古希臘的原因大致歸納為如下3點:
  (1)古希臘愛奧尼亞島嶼上以及沿岸自治繁榮的小城邦,實行的是類似於共和制的政治。
  (2)航海貿易刺激經濟,商業交換促進技術發展,由此而加速了思想交流,衝擊科學理論的形成。
  (3)愛奧尼亞人大多不信教,沒有像巴比倫和埃及那樣的世襲特權的神職等級,有利於倡導獨立思想新時代的興起。

  古希臘特定的歷史條件、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豐厚的文化背景,使其哲學思想獨具一格,他們的哲學家們喜好研究自然本身的規律,探討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而這正是科學的本質。

  ▍你現在才學針孔成像?先秦第一科學家早就會了!
  梁啟超在其著作《墨子校釋》的自序評價說:「在吾國古籍中欲求與今世所謂科學精神相懸契者,《墨經》而已矣。」

  《墨經》言簡意賅,內容包括邏輯、幾何、力學、光學等方面,例如墨家以實驗事實證明了「光線直線傳播」這個物理規律:

  〈經下〉:「景到,在午有端與景長,說在端。」
  (譯:影顛倒,光線相交,焦點與影子造成。)

  我們小學學的針孔成像的實驗,
  原來兩千年前的古人早就懂了!

  ▍科學到底是什麼?
  科學的英語,來源於拉丁文的scio,後來於14世紀中期,又演變為現在的寫法,其本意是「知識」、「學問」。中文的「科學」一詞,則是借鑑於日本著名科學啟蒙大師福澤諭吉對英文science的翻譯。

  在中文的語義中,科學一詞既可用作名詞,表示反映客觀世界規律的學說理論,又能作為形容詞,表示為探索客觀規律為目的的技術、方法。在科學的要素中,如果除去與其他知識體系的共同部分不談,唯「現代自然科學」所獨有的,有4個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徵:

  (1)可質疑(questionable)
  (2)量化(quantitative)
  (3)可被證偽性(falsifiable)及可證實性
  (4)普適性(universal)。

  可質疑、量化、可被證偽、普適性又是什麼呢?
  就留給作者娓娓道來,
 帶你深入探索科學的無限奧祕!
 
本書特色

  本書以科學家的視角論科學,具體事例多於抽象的概念描述,並在追溯科學史的過程中,簡單探究科學沒有誕生、發展於東方的原因,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克服自身的不足,才能迎上世界科技的最先進水準。


目錄大綱


前言

第一章 科學之起源
1 第一位科學家
2 中國古代的科學
3 科學和邏輯
4 從畢達哥拉斯到微積分
5 古中國的算學
6 古希臘人的宇宙觀和天文學
7 古中國天文學和宇宙觀
8 古代教育
9 亞里斯多德的宇宙
10 托勒密的天空

第二章 科學之誕生
1 希臘數學家的傳承
2 阿拉伯世界的光亮
3 天文學打頭陣
4 牛頓之光
5 愛因斯坦的革命
6 賽先生到中國

第三章 科學之要素
1 何謂科學?
2 疑之而究之—質疑性
3 科學需要量化
4 可被證實和證偽
5 放諸四海、推而廣之—普適性

第四章 科學之思想
1 科學美與藝術美
2 西方和東方、寫實和寫意
3 科學的簡潔美
4 科學之數學美
5 愛因斯坦和哥德爾

第五章 科學之精神
1 科學中的實驗美
2 科學家的獻身精神
3 現代科學實驗之壯觀
4 將實驗室搬到太空

第六章 科學之方法
1 盲人摸象
2 知其然
3 知其所以然
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5 電腦網際網路與科學

尾聲 科學與文明社會

附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天蓉

  科普作家,美國德州奧斯汀大學理論物理博士,現居美國芝加哥。研究課題包括廣義相對論、黑洞輻射、費曼路徑積分、飛秒雷射、雷射探測晶體性質、高頻及微波通訊、EDA積體電路軟體等,發表專業論文三十餘篇。2012年開始出版了一系列科普著作,其文風深入淺出,趣味盎然,亦保持科學的嚴謹性,深得讀者喜愛,代表作品有《從骰子遊戲到AlphaGo》、《相對的宇宙,愛因斯坦的困惑》、《第一支火箭》、《宇宙零時》等。






相關書籍

SDGs系列講堂 生物多樣性:守護生態基因庫,一同為地球物種共生努力

綠藻噩夢:布列塔尼半島毒藻事件,引爆一連串人類與環境互動的惡劣真相,揭開法國政治、司法與商業農工間不可言說的黑暗歷史

隱藏的宇宙:生物多樣性,關於物種、基因、演化、功能和生態系統的驚奇故事

通訊簡史!從信鴿至6G,看人類如何縮短溝通距離:從有線到無限,由古老傳信至未來科技,一本書看懂通訊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