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人口多,影響不只老人。對老人友善,就是對所有人友善。
從各國發展來看,品質未必只靠金錢,工作人員的養成精實,才能帶來開放、平等、創新的工作文化,進而自然帶出人味、經濟、多贏、永續的服務。
***
2020年,臺灣人口轉呈負成長;2025年,臺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高齡化帶來的老人照顧、勞動力不足、少子化等負面衝擊,
我們該如何迎擊?化危機為轉機?
國際長照系列三部曲,從人才培育開始,翻轉對於高齡老弱的刻板印象,從新進養成,到終身學習,營造一個充滿友善且充滿人味的照顧文化。接著觀察歐洲各國面對高齡世代的各種創新服務,進一步思考臺灣高齡社會的各種可能。最後整合學習、個別調整,徹底落實在地實踐。
你我不能再繼續置身事外,張開雙臂擁抱高齡未來,高齡化也可以是未來社會的致勝關鍵。
***
各界推薦
王念慈(大好工作室負責人、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董事)
王棋(高雄榮民總醫院護理部主任)
毛慧芬(國立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副教授、臺灣職能治療學會監事及長期照顧任務小組召集人)
吳友欽(智善長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吳肖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特聘教授)
祝健芳(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司長)
陳乃菁(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失智共照中心執行長)
郭慈安(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學科主任/副教授、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美國老年學學會院士)
張淑卿(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祕書長)
楊宜青(成大醫院老人醫院籌備處院長)
魏惠娟(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系教授、多項教育部全國樂齡學習計畫設計者)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