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葉集》的十五個篇章,
不只是對植物的讚美歌詠,
更希望讀者拋棄以人為本的思維,
站在植物的角度上,
同理共情地細品植物在人間的各種交流敘事。
草葉集成的十五個探問,帶你進入植物的異想世界~
*苔蘚,一種安靜的植物,喚醒人類的視聽覺知。泥盆紀時代從水裡爬出來,成為地球第一株陸生植物,三億五千萬年後,如何低調靜默地守護人類星球?
*二○○三年SARS期間,大眾搶購金銀花、板藍根,二○○九年H1N1、近年COVID-19的蔓延,民眾也開始熟悉起魚腥草、薄荷、紫蘇、桑葉……。
青草,如何變身成為救命藥方?
*自然帶來療癒,五感密不可分,其中87%來自視覺,7%靠聽覺,觸覺占了3%,嗅覺、味覺各居2%、1%,而當香味結合了觸覺,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為了讓鳳頭蒼鷹雛鳥順利離巢,原本分秒必爭的工程單位,選擇停工耐心等待十天,當幼鳥順利起飛的那一刻,每位參與者的心裡彷彿被通上了一道溫暖的電流。
*看似灰撲撲的城市裡,人與自然曾經劃界,然而在植物織下的生態綠網裡,我們隱約感受到,每一種生靈的存在,都與人類有著微妙的脣齒相依。
好評推薦
從植物的多樣性到與植物的微妙互動,這本書不僅提醒我們關注植物的存在,更喚醒我們對於自然與生命的核心思考。──董景生(民族植物學家、林試所研究員)
極力推薦閱讀本書,感覺會像是細細啜飲一杯綠拿鐵,濃縮精華營養飽滿,不僅定心補腦,與植物「通電」的能力,也會突飛猛進!──蔡佳珊(食農記者、《上下游新聞》前總編輯)
草葉集:芬多精、香料、精油、藥草及植物的人間敘事
內容描述
目錄大綱
[推薦序] 從植物出發――董景生
[推薦序] 來與植物「通電」吧!――蔡佳珊
[自 序] 從草葉童玩到植盲人生――潘美玲
I.植物的人間紀事
苔蘚:微觀植物 宏觀生態
撰文/潘美玲 攝影/劉子正
樟樹:時代綠金 歷史遙望
撰文/潘美玲 攝影/劉子正
青草:疫情下的草與藥
撰文/潘美玲 攝影/劉子正
蔬菜:種原密碼 備份未來
撰文/潘美玲 攝影/劉子正
咖啡:魔幻農產 逐夢出杯
撰文/潘美玲 攝影/安培淂
II.植物的靈與肉
香氣台灣:大自然的煉金師
撰文/潘美玲 攝影/劉子正
犬香薷:里山香草之路
撰文/潘美玲 攝影/安培淂
調香尋味:流動中的香料地圖
撰文/潘美玲 攝影/劉子正
園藝療癒:與植物的擁抱
撰文/潘美玲 攝影/劉子正
竹林浴:竹子與現代的我們
撰文/潘美玲 攝影/安培淂
III.離不開植物的生活
原生外來:植物別見外
撰文/潘美玲 攝影/劉子正
植物・肉:全植食物的環保算計
撰文/潘美玲 攝影/安培淂
棲地與蛙:人類的田 動物的家
撰文/潘美玲 攝影/安培淂
奇妙蟲癭:植物與昆蟲的神祕世界
撰文.圖片提供//董景生
草葉密縫:一平方呎的城市綠生活
撰文/潘美玲 攝影/劉子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潘美玲
三年的植物採訪書寫,從一介「植盲」,慢慢開啟生態之眼,真實地感受到自然花草帶來的幸運,通電般的,只能意會,無法言喻。
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曾獲金鼎獎最佳專題報導、雜誌及專書主編獎、金輪獎、消費者權益報導獎等獎項。著有《中歐金三角》、《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里山根經濟》(合著)、《籽・木・林・森――台灣森林錄》等書。
董景生
台灣大學昆蟲學博士,是作家、昆蟲與植物學家,亦是民族植物學研究與民族植物記錄者。現職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森林生態組組研究員,積極投入「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保育原生植物。專注於昆蟲與植物的關係――蟲癭研究,為《癭臺灣――蟲癭指南》作者之一。
攝影者簡介
劉子正
美國雪城大學藝術攝影創作碩士。作品【八八水災後】獲2010年首屆台海新聞攝影大賽「金浪獎」年度最佳照片獎,【問天:與自然共生】獲2010年吳舜文專題新聞攝影獎。【兩岸流動】獲2014年卓越新聞獎平面類新聞攝影獎及「金浪獎」年度最佳照片獎。【真食餐桌】獲2016年金鼎獎雜誌類最佳攝影獎、2017年社會光明面獎平面新聞攝影獎。【人樹之間】入圍2019年吳舜文專題新聞攝影獎、獲2020年金鼎獎雜誌類攝影獎。2021年〈在日月潭裡拍婚紗的新人〉獲卓越新聞獎單張新聞攝影獎。
安培淂
義大利出生,旅遊過上百個國家,定居台灣至今超過二十年;現任《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攝影作品多次入圍國內外獎項,並曾獲2006年SOPA亞洲卓越編輯獎、2011年金鼎獎「雜誌個人獎」最佳雜誌攝影,以及2012年吳舜文專題新聞攝影獎。更以2021年【出神入話】、2024年【台灣製造的老人護理】專題榮獲第四十五屆和第四十八屆金鼎獎雜誌類攝最佳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