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出賣中國:中國官場貪腐分析報告(全新修訂版)

出賣中國:中國官場貪腐分析報告(全新修訂版)

作者: 裴敏欣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 2022/03/09
ISBN-13: 9786267129012
書店 1







內容描述


鋪天蓋地的貪汙腐敗,已經吞噬中國。
官位、土地、證照、國企、特許權利……
只要有關係,什麼都能賣,什麼都不奇怪。

  ★中共貪腐問題權威性分析報告,以真實案例為基礎,科學化分析中國官場的貪汙腐敗,揭露習近平打貪為何必然失敗的深層原因。

  2021年開春,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晚間黃金時段推出連續五集的電視專題《零容忍》,大力宣傳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推動廉政、打擊貪腐的決心與成績。然而,誠如裴敏欣在《出賣中國》中指出的,錯誤的體制、錯誤的方法、錯誤的動機,不但不可能解決中國官場的貪腐問題,只會動搖中共的統治基礎。

  中國內部貪腐問題之嚴重,因為2012年爆發的薄熙來事件引發世人的關注。隨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中央辦公廳主任令計畫、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徐才厚等人接連被判刑,這固然展現了習近平打貪的決心,另一方面也讓人好奇:中國的貪腐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美國知名中國研究專家裴敏欣在《出賣中國》中,利用中國媒體與司法部門已經公開的260個貪腐案件進行深度的分析比較,挖掘這些貪腐案件牽連的廣度、深度、運作模式、制度與歷史起源,以及對中國國家與共產黨當局造成的危害。裴敏欣指出,大規模貪腐的源頭是1990年代中共不完全的產權改革與中央權力下放的結果。中共菁英刻意製造法律上財產權的模糊空間以上下其手、中飽私囊。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以權換錢成為加官進爵的不二法門。各單位「一把手」與企業家、黑道勾結,非法出賣國有企業、礦產、土地、官位,成為普遍性、長期性現象。這不僅侵害本該屬於中國老百姓的權益、在地方出現「黑道治國」之惡習,也在黨內造成上下交相賊、劣幣驅逐良幣的「塌方式腐敗」。中國統治結構腐敗之深,已經到了如蛆附骨的程度。

  ★缺乏民主機制,打貪難以落實。即使發生革命,貪腐集團仍能掌握中國。

  《出賣中國》語重心長地指出,由於貪腐已經成為中共內部生態的一環,不僅大刀闊斧的打貪難以展開,源自於政治動機的打貪反而只會製造統治菁英之間的矛盾,危害獨裁政權的凝聚力。

  與東歐、俄羅斯等其他後共產主義國家相比可發現,能有效解決貪腐問題的是民主機制,然而中共不可能主動改變它所依附的政治與經濟體制,因為這正是中共壟斷權力的基礎。就算因為內部分裂、經濟動盪、群眾起義,或對外戰爭失利而導致中共的突然瓦解,中國也難以立即迎來民主,因為巨大的貧富差距、黑道治國、囊括大量經濟資源的權貴等等貪腐遺毒,仍會在脆弱的新民主體制中享有極大的政治實力。

  本書以嚴謹的學術方法分析中共的貪腐現象以及其與威權主義、經濟發展、民主轉型之間的關係,並對中國未來做出清醒而沉痛的預測。對任何關心中國與中國對台灣之影響的讀者,本書都不容錯過。

  ※2016《經濟學人》最佳政治類圖書※
  ※2016《金融時報》最佳經濟類圖書※

專文推薦

  胡采蘋(財經網美、前北京《財經》雜誌記者)

掛名推薦

  矢板明夫(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濁水(前立法委員)、黃亞生(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教授)

推薦語

  馬丁‧沃夫(Martin Wolf,《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
  習近平宣稱他要消滅中國政治經濟體制中的貪腐。然而,全球最博學多智的裴敏欣教授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貪腐就是中國的體制。市場的自由化、缺乏明確的財產權,導致懂得拉關係、走門道的人劫掠國有資產,聚斂鉅額財富。

  裴敏欣也指出,中國的強人很容易就利用貪汙作為打擊政敵的藉口。然而,打貪之所以這麼有效正是因為它符合民意。以中國官方公佈的資訊為證據,裴敏欣證明「勾結式腐敗」是無所不在的。它腐蝕了經濟、損傷了行政體系,還淘空了中共的合法性。

  《經濟學人》:
  《出賣中國》是重量級的震撼彈,在理性、節制的語氣中,呈現出中國腐敗問題的嚴重性。憑藉著大量的證據,作者說明貪腐不是高速經濟成長不幸的副作用而已,而是中共刻意選擇的政策的後果。裴敏欣像醫生一般,精準剖析貪腐在中國中央、省市、城鎮每個層級的運作,腐蝕了黨國體系的每一個環節,顛覆了這個政權的合法性。任何人想要瞭解今天的中國,或想在任何方面、任何層級與中國打交道,都必讀此書。

  黃亞生(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副院長):
  關於中國蓬勃的資本主義經濟的討論儘管很多,但《出賣中國》精闢的提醒大家注意中國式資本主義的「品質」如何。過去從來沒有一本書能如此深刻、全面地討論中國的腐敗問題的演變,而且它來的正是時候。
 
  梅兆贊(Jonathan Mirsky,《紐約時報》記者、中國問題專家):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已經被無所不在、病入膏肓的腐敗給吞噬了,《出賣中國》對此現象提供了空前而細膩的分析。透過耙梳已經公開的260筆收受賄賂的司法案例,裴敏欣歸納出中國貪腐背後的網絡。貪官汙吏坐擁多位情婦、窮奢極欲的生活,以及盤根錯節的家族關係躍然紙上,讓人不禁拍案。在突破性的分析當中,裴敏欣揭露了後天安門時代中國「勾結式貪汙」的嚴重性。不得不令人信服,也不得不令人嘆息。

  傅士卓(Joseph Fewsmith,波士頓大學政治系教授):
  裴敏欣對中共勾結式貪腐的分析說明了中國黨國體制的掠奪本質而且正在衰敗當中。這本書是首屈一指的中國研究專家的傑出作品。

  魏昂德(Andrew Walder,史丹佛大學社會系教授):
  裴敏欣條理分明地剖析中國「貪婪的權貴資本主義」如何隨著經濟發展而變得尾大不掉,讀之者不無膽戰心驚。對中國政治體制究竟還能維持多久,以及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極限,本書做出重要的貢獻。


目錄大綱


導  讀:胡采蘋╱人民的名義「超展開版」──電視劇沒告訴你的,都在這了
譯  序:梁文傑╱從雍正到習近平
2022版作者新序:從集體分贓到壟斷型腐敗──習近平打貪為何失敗?
2017版作者序言:經濟發展為何不能為中國帶來長治久安?

導言
i.    後天安門時代的權貴資本主義和菁英勾結
ii.    研究方法上的挑戰
iii.    共產與民主國家的權貴資本主義
1.    權貴資本主義的起源
i.    勾結與腐敗
ii.    腐敗的機會和動機
iii.    行政權力的下放
iv.    勾結的型態和機制
v.    使勾結得以成功的因素
2.    權貴資本主義的土壤
i.    土地權利的演變
ii.    採礦權的演變
iii.    國企所有權的演變
iv.    行政權的下放
3.    買官賣官:政治權力的非法市場
i.    主要發現
ii.    買官賣官的政治經濟學
4.    官商勾結:權貴主義的行徑
i.    主要發現
ii.    勾結模式
iii.    權貴網絡的暴利
iv.    權貴網絡的破獲
v.    權貴主義和政府效能
5.    竊取國有資產:國有企業中的腐敗勾結
i.    主要發現
ii.    國有企業中的典型貪腐
iii.    內部人勾結的私有化
iv.    勾結的機制
v.    勾結腐敗的原因
6.    與黑道共枕:執法人員與黑社會的勾結
i.    執法機關的腐敗與黑道滲透
ii.    與黑道勾結的社會與經濟因素
iii.    犯罪持續期間與刑期
iv.    影評評估
7.    腐敗的擴散:衰敗中的黨國體制
i.    法院中的勾結腐敗
ii.    地方黑道治國
結論
i.    勾結與政權衰敗
ii.    政治及經濟影響

附錄
i.    五十個買官賣官之案例
ii.    五十個官商勾結之案例
iii.    五十個國營企業貪腐之案例
iv.    五十個法律執行官員與犯罪組織貪腐之案例
v.    三十個涉及多名法官貪腐之案例
vi.    三十個涉及監管機關多重官員貪腐之案例
註釋
謝詞
兩岸用語對照表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裴敏欣

  美籍華人政治學者、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關注中國轉型改革、民主化與貪腐問題。目前擔任美國加州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政府學教授、凱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Keck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Studies)主任。裴敏欣長期以來一直在《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今日中國》(China Today)、《外交官》(The Diplomat)、《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等期刊發表學術文章,也常為CNN、《紐約時報》等媒體報刊撰寫評論。

  著有《從改革到革命:共產主義在中國與蘇聯的末日》(From Reform to Revolution)、《中國受困的轉型:發展式專制政府的限制》(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編有《中南海的選擇》。

譯者簡介

梁文傑

  現任台北市議員,曾擔任過民進黨中央中國事務部副主任、政策會副執行長、《新社會政策》雙月刊總編輯。譯著有《天下大亂:川普政府的中國政策,其形成、矛盾與內幕》、《黑手:揭穿中國共產黨如何改造世界》、《意外的和平:雷根、戈巴契夫等「四巨頭」,如何攜手結束半世紀的冷戰對峙?》、《索樂文報告:中國談判行為大剖析》與《奧運的詛咒》等書。

  私底下的梁文傑熱愛香港漫畫、乒乓球,關心體壇賽事。






相關書籍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

鄧小平:革命人生

泥濘中的老虎:德國戰車指揮官的戰爭回憶

跨世代報告:從出生率到工作、政治、經濟、科技、心理健康,世代差異如何影響百年來的人類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