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背後的理念是『預防性保存』,這已經被世界公認為博物館必須遵守的倫理規範。」--作者代表 三浦定俊
保護文化資產,從最根本的「保存環境」開始
文化資產的劣化關鍵取決於溫度?
即使溫度相同,不同濕度所產生的影響程度竟然相差十萬八千里?
文化資產比人類更重視防曬?如何設計合宜的光照明?
不要小看空氣中的揮發性氣體、粉塵及懸浮微粒等汙染物的影響,肉眼幾不可見的事物卻能對文化資產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不論有機還是無機材料,都會引來各種生物寄生,讓人防不勝防,文化資產如何真正安全保存?
面對天災事變與人為侵擾,「預先防範」文化資產的生存危機
四面環海且位處地震帶的臺灣與日本,在文化資產保存上不得不面對各種氣象災害與地震帶來的損害,惟有做好預防,文化資產才能永續留存。
切勿輕忽火災、撞擊與震動、竊盜與破壞等人類的不當行為,打造防火環境、安全包裝運輸及防止宵小入侵,都是保存文化資產不可或缺的重點工作!
法規加持,實踐文化資產的「保存倫理」
借鏡參考日本在文化資產公開時規範環境條件的法令措施及遵守事項,完善國內的相關法規。
進一步建構博物館倫理,塑造博物館人員對營造文物的保存環境能有更合乎時代性需求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