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能動敘事文本寫作的現象學分析:空間布局、能動模態與詮釋維度

能動敘事文本寫作的現象學分析:空間布局、能動模態與詮釋維度

作者: 李明哲
出版社: 五南
出版日期: 2017/02/25
ISBN-13: 9789571190532
書店 1







內容描述


這是一部試著將數位文本放入「哲學」的「思考牢籠」進行拷問的文字記錄。

  作者在「教室」場域中,教導「數位文本」寫作已近十年。十幾年前,數位文本堪稱當紅炸子雞,作者所關注的也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數位文本的寫作上精益求精,如今數位文本已成平凡而不起眼的溝通媒介,但作者的疑惑卻也日漸加深:「數位文本是可溝通的嗎?」「如果在理論上無法證明數位文本是可以溝通的,那麼談其寫作技法豈非戲論?」數位文本中的某種表現特質,即匯流性與互動性,長期震動著作者去質問溝通是否可能的問題。

  為何要溝通?溝通什麼?意義嗎?意義如何溝通?如何說明意義在與他人的溝通中,得以確保意義的同一性呢?這樣的哲學式追問,最終都是要回答有關數位文本寫作技能的諸種問題。「空間布局」與「能動模態」是本書提出有關數位寫作技能的「具體內容」。正因本書強調這些技能可以幫助寫作者傳達想法,更重要的是,這些想法會是有意義的,所以也是可溝通的;寫作技能是為了意義之溝通而存在。

  作者揚棄傳統社會科學式的、實證的、實驗式的主、客對立的研究方式,以現象學為取徑,克服主、客二分對立的思考模式,釐清數位時代能動敘事文本在內容呈現上、在寫作技能上,乃至於在其敘事性意義給出的構成中有別於傳統敘事文本之處,從而為數位互動文本在嚴謹的哲學立論找到解釋與實踐的依據,奠定紮實的學術根基,在傳播哲學的領域中,堪稱開創性的扛鼎之作。


目錄大綱


一、緒論
(一) 本書的思路取徑與內容特色
(二) 能動敘事文本與現象學的思路
(三) 本書寫作的經驗積累
二、從互動文本到「能動文
三、從工作觀點到寫作觀點的視角轉換
四、能動敘事文本的意向性結構與敘事性
五、敘事性符號的意向性結構
六、數位敘事性與多重形構寫作
七、能動文本數位寫作的「上手性」
八、數位文本的「何所用」與能動文本的「領會」
九、數位寫作技能的存在論理論基地
十、能動敘事文本的歷史性及溝通性
十一、能動敘事文本寫作綱要:空間布局、互動模態
十二、寫作技能的技術選擇
十三、能動敘事文本之哲學詮釋學的對話性維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明哲

  畢業於台南一中、中興大學歷史系、台大歷史碩士,倫敦政經學院資訊設計管理碩士,世新大學傳播博士。

  曾擔任《iThome》創站主編、《PC home》雜誌總編輯、《明日報》主筆、美商顛睿網路設計公司內容結構總監、《天下》雜誌網站總監、洪建全文教基金會網站總編輯。

  建置世新舍我紀念館網站,政大人文中心網站及其他各式公、私、非營利網站。

  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專任副教授。教育部103年度數位學習專班課程認證通過。

  曾執筆各媒體網路與社會專欄寫作,參與營利、非營利網路事業規劃顧問,公、私單位網路專案審評諮詢。

  任教課程專注於數位新媒體的傳播形式、內容與行銷。熱情以社會學、哲學的角度來探索數位文本及數位社會變遷各議題。






相關書籍

國小南一新超群自修國語六下{111學年}

公共政策:基礎篇(第六版)

國小課堂評量【康版】社會五上(112學年)

國小(翰老師)數學講義式評量三下(112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