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恆星到原子,「時間」在每一瞬間編織宇宙的絲線,
塑造古老文明、演繹著自然界的生命律動、推動科技知識進步……
從古老神話到現代科學,揭開時間與人類千絲萬縷的關係!
▎宇宙的節奏:日月星辰流轉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討時間概念及其對人類社會影響的著作。從天文學的宏觀視角到人類文化的微觀解析,作者以豐富的知識和細膩的筆觸,揭示了時間測量、感知以及其在各文化中的表現方式如何塑造了人類文明的歷程。書中不僅探討了時間的科學基礎,如天體運動的週期性,還深入到時間在人類社會中的角色,包括曆法的發展、時間測量工具的進步,以及時間觀念如何影響人類歷史和日常生活。
▎時間感知:當人類開始知道「時間」
在書的一開頭,作者著重於宇宙與天體如何定義時間的基本框架,從恆星日與太陽日的差異,到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的確立,展示了人類如何從觀察自然現象中逐步建立起對時間的共同認知。此外,書中還探討了各種曆法的演變,從農曆到格里曆,展示了人類如何根據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創造出符合自己的時間記錄系統。這不僅是對時間測量技術的探索,也反映了人類對時間無窮無盡的好奇與追求。
▎結繩記日到原子鐘:時間測量技術的演進
第二部分則轉向了時間觀念的形成與演變,以及自古以來不同的計時方式。從古代的觀天授時到現代的原子鐘,人類如何逐步精確地測量時間,更因此推動了科學、航海甚至是經濟的發展。此外,本部分還涵蓋了時間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如何被賦予神話與宗教的意涵,從而豐富了人類對時間的感知與理解。
▎生物學角度看「時間」:生理時鐘
在探討了時間的物理與文化層面後,第三部分專注於生物學角度下的時間,探索了自然界中的「時間奇蹟」。從生理時鐘到季節性行為,作者談論了時間如何在自然界中扮演關鍵角色,並探討了人類如何從自然界學習,以及如何應用這些知識來改善我們的生活和健康。這一部分不僅呈現了時間與生命緊密相連的關係,也強調了解自然時間節律對於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本書特色
本書深入剖析時間的本質及其對人類文明的深遠影響,不僅談論了時間測量的科學原理和技術演進,還探討了時間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徵意義和生物學中的作用,豐富了我們對時間的理解,包括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與農曆、生物特殊的生理時鐘、時間的悖論與相對性、曆法的演變等等,展現時間在不同的科學、技術、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應用。
量度宇宙的節奏,時間科學與人類文明的演進:當人類第一次開始感知「時間的流動」,時間就開始無孔不入地影響人們的生活!
內容描述
目錄大綱
宇宙節奏:天體週期的奧祕
人類與時間:從認知到定義
時間感知:從具體到抽象
發展驅動:人類對時間認知的演進
神話中的時間:傳說與故事
星與日:恆星日與太陽日的差異
地方時的多樣性
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的形成
曆法演變:世界公曆的淵源
月亮與陰曆:天然的時間記錄者
農曆:獨特的陰陽曆體系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意義
生肖與干支:時間的華夏印記
西方月份:名稱背後的故事
星期與禮拜:時間的社會節奏
探索未來:明日世界的曆法
時間測量:從古至今
時間觀念的形成與演變
瞬間與持續:「時刻」與「時間間隔」
計時方法的演變
天空座標:天文時間的測量
時間再測量
從世界時到各區標準時間
人類歷史的軌跡:曆法的發展
結繩記日刻木相會
什麼是曆法
公曆的紀元
歷史上不同的計時工具
生理時鐘:自然界的時間奇蹟
自然界的奇妙鐘錶—地質鐘
生物界的「潮汐鐘」
總是朝向太陽的「向日葵」
花開花落總有時
蟑螂身體裡的「鐘」
秋去春回的候鳥
樹木的年齡—年輪
生理時鐘與時差症候群
生理時鐘與合理支配時間
生理時鐘的調整
為什麼要研究生理時鐘
時間的軼事:趣味與奇觀
有趣的時差
顛倒的季節
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倒數計時的由來
失蹤了的時間
利用地球的自轉確定秒長—世界時
利用地球的公轉確定秒長—曆書時
原子時與協調世界時、閏秒
協調時間的國際組織
新的挑戰
百萬分之一秒的用途
準確時間的傳遞
時間到底是什麼
時間不會倒流的證明
亞里斯多德的悖論
牛頓的「絕對時間」觀念
時間的相對性
赤道上的時鐘走得慢
逐漸減慢的重力鐘
時間有無開頭和終結
世界之最
最大的日晷
最早的電子手錶
歷時最久的戰爭
發出時間最長的信
統治時間最長的君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侯東政
物理系出身,卻對生物與化學有濃厚的興趣,每次轉到國家地理頻道都看得非常入迷。平時除了在研究室做實驗,喜歡到一旁的河濱公園打球紓壓,最喜歡的書是康拉德《所羅門王的指環》。著有《這堂生物課很會》、《0負擔天文課》等多本暢銷作。
李慕楠
專職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