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管音樂傳統的傳習,以「口傳心授」為主,由先生(老師)演唱,學生反覆跟隨模仿;基本上以兩次為一個學習單位,讓學生緩緩融入樂人的作樂狀態,全面領會「叫字」1、「行腔」、「儀態」等一套完整的風格,這是現代學子無法理解的傳統學習方式。而傳習過程中,也沒有所謂的編用教材,或逐句拆分教學,再逐段重組的教學模式。這種現代的學習模式,是個人在學校的教學中,借用西樂的學習方法,教授學生工尺譜的視譜學習,並對樂曲進行分析性的拆解、重組,建構南管音樂的理論系統來協助學生的學習。所以本有聲教材已經突出傳統之外,但只做為輔助教材,重要的是仍要保持傳統的口傳心授,才能達到學習的目標。基於各地絃友對此教材仍有些疑問,也常有人提出問題問我,故先以答客問方式,解決檯面上的問題。
指譜套(二)
內容描述
目錄大綱
自序
第一單元|答客問
一、認識南管音樂的「傳統樂儀」
01|排門頭
02|樂不斷聲
03|人和則樂合
04|樂器換手禮儀
二、南管的「禮樂」特質
01|陰陽調和與五行配置
02|道法自然與人樂合一
三、為什麼要坐著唱而不站著唱?
四、指套可作為「曲」來演唱嗎?
五、為什麼拍位符號有「ㄨ」與「。」兩種,有何不同?
六、緊三撩與一二拍有何不同?
七、南管音樂究竟是宮廷音樂?文人音樂?還是民間音樂?
第二單元|與指套相關之樂語
01|整絃
02|樂神郎君爺
03|御前清客
04|先賢圖與五少芳賢(五少先賢)
05|傢俬腳
06|簿子先生與錄先生
07|簫絃法
08|骨與肉
09|引空披字
10|貫摺氣
11|客鳥過枝(或稱「蝴蝶雙飛」)
12|龍蝦倒彈
13|彌勒現肚
14|十八學士
15|落擂
16|靈雞報曉
17|丟拍、丟撩
18|指畏鳳頭氣,曲畏攻氣
19|快不亂,慢不斷
20|卜用功,鎖寒窗
21|不會和《照見》不算南管人
22|前腔、如玉、又調、右調
23|餘文(余文)、尾聲
24|「外指」、「外對指」、「外套指」、「套外指」
25|走手
26|探聲
27|出土
28|頂四管相痛,下四管相拚
第三單元|指套唱唸教材曲目
一、常用指尾唱唸
01|〈叮噹聲〉【一番身】
02|〈繡成孤鸞〉【北調】
03|〈憶著君情〉【北調】
04|〈你去多多〉【北調˙風潺北】
05|〈旅館望雲〉【寡北】
06|〈誰想伊〉【長望遠行】
07|〈黃五娘〉【柳搖金】
08|〈行到涼亭〉【長滾˙陽春過七巧圖】
09|〈聽見機房〉【北青陽】
10|〈移步遊賞〉【長潮陽春落潮陽春】
二、指套唱唸
01|《一紙相思》【大倍˙長相思】
02|《自來生長》【二調˙皂羅袍】
03|《為君去時》【小倍˙青衲襖】
04|《趁賞花燈》【中倍˙外對˙攤破石榴花】
05|《心肝跋碎》【倍工˙馱環着】
06|《鎖寒窗》【中倍內對˙古輪臺 普天樂】
07|《對菱花》【倍工˙巫山十二峰】
08|《繡閣羅幃》【北相思】
09|《照見我》【錦板˙風餐北】
10|《孤棲悶》【中倍˙一江風】
11|《情人去 》【柳搖金】
12|《一路行》【倍工˙巫山十二峰】
13|《金井梧桐》【北調˙桐城歌】
14|《五更段》【柳搖金】
15|《輕輕行》【二調˙十三腔˙繡停針】
16|《出漢關》【寡北˙南北交】
17|《春今卜返》【長滾˙大迓鼓】
18|《因為歡喜》【二調˙十八飛花】
19|《玉簫聲和》【倍工˙五韻美】
20|《記相逢》【倍二˙後庭花】
第四單元|譜套唱唸教材曲目
一、常用指尾唱唸
01|六綿搭
02|ㄨ綿搭
03|三疊尾
二、譜套唱唸
01|三台令
02|五湖遊
03|八展舞
04|起手板
05|四不應
06|陽關曲
結語
附錄一|華聲南樂團簡介
附錄二|錄音人員簡介
附錄三|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珀姬(1951-)
民族音樂學者,南投縣草屯鎮人。1966年,就讀臺灣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組,1976年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並於1982年考上同校音樂研究所,同時與南管藝師吳昆仁學習南管,開啟她的南管人生。1991進入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擔任教職,至2014年退休。長期投入臺灣南管音樂、臺灣民歌、陣頭音樂、中國音樂文獻與傳統記譜法、戲曲唱腔等諸多領域之研究演出暨教學工作,有《梅蘭芳平劇唱腔研究》、《上海工部局樂隊初探》等著作。並擔任臺北華聲南樂社、詠吟樂坊等教師。傳承南管藝術,實務與研究兼具,對於臺灣南管音樂和傳統音樂的研究、教育與傳承,貢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