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校詁》分文字、訓詁、章句三部分,
對《離騷》逐字作了詳細的考證,追本溯源,
理出了某些字的發展脈絡,
設立辭目七百三十餘條。
離騷校詁(修訂本)改換了底本,對原條目做了大量的刪改增補,具體到每條引文,基本上是重新撰寫,增補了在新材料、新發現條件下的新成果。書前精配珍貴的《離騷》文獻書影及相關出土文物圖片,並有修訂本序、初版序、例言,書後附有引用書目、詞目索引及潘嘯龍先生對九六版《離騷》的評論文章。是全新的古籍整理成果。
本書特色
本書為《離騷校詁》修訂版下冊。《離騷校詁》分為文字、訓詁、章句三部分,逐字詳考《離騷》。此次修訂更換底本,對原條目進行大幅刪改增補,並引入新資料和新發現。書前附《離騷》文獻書影及相關出土文物圖片,書後附有引用書目、詞目索引及潘嘯龍對九六版《離騷》的評論,呈現全新的古籍整理成果。
離騷校詁(修訂本)(下)
內容描述
目錄大綱
瞻前而顧後兮 相觀民之計極
夫孰非義而可用兮 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 覽余初其猶未悔
不量鑿而正枘兮 固前脩以菹醢
曾歔欷余鬱邑兮 哀朕時之不當
攬茹蕙以掩涕兮 霑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陳辭兮 耿吾既得此中正
駟玉虬以椉鷖兮 溘埃風余上征
朝發軔於蒼梧兮 夕余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 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 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脩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飲余馬於咸池兮 總余轡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 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驅兮 後飛廉使奔屬
鸞皇爲余先戒兮 雷師告余以未具
吾令鳳鳥飛騰兮 繼之以日夜
飄風屯其相離兮 帥雲霓而來御
紛緫緫其離合兮 斑陸離其上下
吾令帝閽開關兮 倚閶闔而望予
時曖曖其將罷兮 結幽蘭而延佇
世溷濁而不分兮 好蔽美而嫉妬
朝吾將濟於白水兮 登閬風而緤馬
忽反顧以流涕兮 哀高丘之無女
溘吾遊此春宫兮 折瓊枝以繼佩
及榮華之未落兮 相下女之可詒
吾令豐隆椉雲兮 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結言兮 吾令蹇脩以爲理
紛緫緫其離合兮 忽緯繣其難遷
夕歸次於窮石兮 朝濯髮乎洧盤
保厥美以驕傲兮 日康娱以淫遊
雖信美而無禮兮 來違棄而改求
覽相觀於四極兮 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臺之偃蹇兮 見有娀之佚女
吾令鴆爲媒兮 鴆告余以不好
雄鳩之鳴逝兮 余猶惡其佻巧
心猶豫而狐疑兮 欲自適而不可
鳳皇既受詒兮 恐高辛之先我
欲遠集而無所止兮 聊浮遊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 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 恐導言之不固
世溷濁而嫉賢兮 好蔽美而稱惡
閨中既以邃遠兮 哲王又不寤
懷朕情而不發兮 余焉能忍與此終古
索藑茅以筳篿兮 命靈氛爲余占之
曰兩美其必合兮 孰信脩而慕之
恖九州之博大兮 豈唯是其有女
曰勉陞降以上下兮 孰求美而釋女
何所獨無芳草兮 爾何懷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 孰云察余之善惡
民好惡其不同兮 惟此黨人其獨異
户服艾以盈要兮 謂幽蘭其不可佩
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 豈珵美之能當
蘇糞壤充幃兮 謂申椒其不芳
欲從靈氛之吉占兮 心猶豫而狐疑
巫咸將夕降兮 懷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備降兮 九疑繽其並迎
皇剡剡其揚靈兮 告余以吉故
曰勉遠逝而無狐疑兮 求榘矱之所同
湯禹嚴而求合兮 摯咎繇而能調
茍中情其好脩兮 又何必用夫行媒
説操築於傅巖兮 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 遭周文而得舉
甯戚之謳歌兮 齊桓聞以該輔
及年歲之未晏兮 時亦猶其未央
恐鵜鴂之先鳴兮 使夫百草爲之不芳
何瓊佩之偃蹇兮 衆薆然而蔽之
惟此黨人之不諒兮 恐嫉妬而折之
時繽紛其變易兮 又何可以淹留
蘭芷變而不芳兮 荃蕙化而爲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 今直爲此蕭艾也
豈其有他故兮 莫好脩之害也
余以蘭爲可恃兮 羌無實而容長
委厥美以從俗兮 茍得列乎衆芳
椒專佞以慢慆兮 榝又欲充夫佩幃
既干進而務入兮 又何芳之能祗
固時俗之流從兮 又孰能無變化
覽椒蘭其若兹兮 又況揭車與江離
惟兹佩之可貴兮 委厥美而歷兹
芳菲菲而難虧兮 芬至今猶未沬
和調度以自娱兮 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飾之方壯兮 周流觀乎上下
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 歷吉日乎吾將行
折瓊枝以爲羞兮 精瓊爢以爲粻
爲余駕飛龍兮 雜瑶象以爲車
何離心之可同兮 吾將遠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崑崙兮 路脩遠以周流
揚雲霓之晻藹兮 鳴玉鸞之啾啾
朝發軔於天津兮 夕余至乎西極
鳳皇翼其承旂兮 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 遵赤水而容與
麾蛟龍使梁津兮 詔西皇使涉予
路脩遠以多艱兮 騰衆車使徑待
路不周以左轉兮 指西海以爲期
屯余車其千乘兮 齊玉軑而并馳
駕八龍之婉婉兮 載雲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節兮 神高馳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 聊假日以媮樂
陟陞皇之赫戲兮 忽臨睨夫舊鄉
僕夫悲余馬懷兮 蜷局顧而不行
亂曰
已矣哉 國無人莫我知兮 又何懷乎故都
既莫足與爲美政兮 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論屈原之死
引用書目
詞目索引
初版評文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靈庚
中國古典文獻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楚辭》、浙東文獻整理研究。主編《呂祖謙全集》、《楚辭文獻叢刊》,專著《楚辭與簡帛文獻》、《楚辭集校》、《楚辭章句疏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