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可以當個不被討厭、又真實的自己?
劃清「自我價值」與「外在認同」的界線,
一步步讓真實的我在原有關係中顯現
釋放5種社交需求,打破「討好慣性」,10 Steps實現自我價值
★ 正值「複製討好行為」的時代,小心在眾人眼光裡迷失自我
★ 怎樣是討好,怎樣是貼心?用【討好健康指數測驗】了解自己
※ 本書曾以《你可以當好人,但不要好得不像人》之書名上市
✧ 辛苦付出被當作理所當然,到最後被人予取予求
✧ 生活很充實,填滿了他人的需求
✧ 即使別人給你的肯定不嫌少,也還是自卑
每十個人當中就有五個屬於「討好型人格」,這類人即使深受討好所苦卻不能自拔。因為討好是人生教會我們的事,最初帶給我們好處,卻在過程中漸漸過度,因此損耗情緒。本質上,討好型人格是沒有滿足五種「社交需求」而形成與強化。
你覺得你是一個善良的人嗎?不用辛苦地活在別人的期望裡,
只要稍稍調整「討好」的使用方式及頻率,你會發現:
越讓自己幸福,你就會越使別人高興。
教育博士麥克運用其教育背景,將探討使人陷進恐懼的需求,並解說實現自我價值的要素,帶我們釋放內在恐懼、正視自我價值,改善我們與人連結的方式,藉此建立真正的人脈。
看見五種社交需求,打破討好慣性:
◎關係裡的許願池,有求必應──怕拒絕
從來不提出要求,就不會有被拒絕的問題,然而當他人有求於我,我卻來者不拒。「好人」當到底,別人開始予取予求。(第4章)
◎有些痛,這一生不該避開──怕衝突
只要旁人的想法跟自己不符,我習慣妥協或附和,便不必面臨否定或衝突。──這樣的人通常缺少靠一己之力解決對立的經驗。(第5章)
◎對於這個「我」,我很不滿意──怕不夠好
我們人類與幾個人共處,就有幾種臉孔,然而我們常忘記這點,總是將赤裸的真實自我,與別人修飾過的外在比較。(第7章)
自我提醒小語錄,無痛卸下好人面具──
✓在聽別人分享最近有什麼新發現時,不要急於回應。
✓如果要確實改掉比較心態,就要檢視、重建日常小慣例,比如「早點起床,提早出門」、「一天滑手機不能超過1小時」。
✓在這個分心時代,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提高專注力與效率的方法,而是管理分神瑣事的能力。
✓人遠比自己想像的更不在意旁人。你能形容上次在外用餐時隔壁桌的客人嗎?
本書特色
1. 最新調查指出,自覺討好傾向的人數已超過50%。這些人深受討好所苦:難以跟他人建立界線、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感受,擱置自己的人生目標等,導致內心過度損耗。
2. 市面上的書籍呼籲大家「停止討好」,儘管從中知道如何改變,卻很難在我們的日常實現,一不小心就偏向自私。作者以專業背景與角度來拆解討好的根本動機,讓讀者看清自己、建立自我認知系統,循序漸進地自我修正。
坦率推薦
精神科職能治療師/尼克小姐
IG心裡小心理、諮商心理師/莊芷昀
IG 語錄創作者/幹話心理學(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序)
Goodread讀者4.5星推薦──
・我最有收穫的觀點是:如果動機正確,討好並非不好的事情。
・以前我想如果我把所有事情都做對了,我就會被喜歡。對由內而外尋找自我價值,本書給人完全不同的觀點。
・這是我今年做了最多筆記的書。
・每個人都可以從讀本書中獲得什麼,不只是這樣,每一章的真實故事都特別引人入勝。
・我在這本書畫了好多重點:要出於關心而不是表現得關心,表裡如一、真誠坦蕩。
・這本書讓我認清自己屬於哪一類的討好者,把不健康的討好模式戒掉,過上滿意且平靜的生活。
※ 本書初版為一起來出版《你可以當好人,但不要好得不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