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廿四日┃「調節」自己的情緒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 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掌權者不該完全壓抑甚至滅絕自己的情緒,
特別是憤怒,
而是需要恰如其分地控制他們。
圖/ 依納爵因過分苦行而病倒
Excessive asceticism led to a breakdown in his health
主講/甘國棟 神父
+++ 爲保留語義完整《語音逐字稿》請勿節錄轉寄 +++
歡迎您來和我們一起分享《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4月24日
「掌權者不該完全壓抑甚至滅絕自己的情緒,特別是憤怒,而是需要恰如其分地控制他們。」
現代無論是哪一派的心理學,都認為對於在情緒上的表達,如果只是死死的防禦就是壓抑,反而會衍生出一堆的問題。在靈修發展初期時並沒有「心理學」這個名詞,幾位著名的靈修學家對於情緒有所研究,並且教人如何應對。這些傳統的靈修詞彙到現在仍然使用,但現在的解釋和應用就不一樣了。
例如七罪宗的憤怒,過去在信仰中會把憤怒、發脾氣當作罪,如果你表現出來那就麻煩了,所以要把憤怒壓下去。今天的心理學認為情緒本身沒有好壞,所以問題不是憤怒的情緒,而是你面對憤怒的態度,你和憤怒的關係,當你被憤怒拉著走,而做出不理性的行為,這時才是罪。
從這個背景下,就可以更深入的瞭解聖依納爵在這句要說的是「我不會要掌權者(即有權位者或是上司)將情緒,尤其是憤怒,全然趕淨滅絕,而要他們有適當的節制」。
這句智語要說明上司該懐有的愛,同時隱含的說明要避免犯罪。罪就是一個人拒絕愛所要求的節制~適當的控制。所以焦點不在情緒而是在態度上如何做好節制。舉例來說,現在富有的人為賺錢對大自然拼命的開發,也不顧慮後代人會怎樣?因為開發森林使貧窮的人遭殃,但是愛要求人節制,沒有節制就是罪。
要活出真實的生命,就是面對刺激時能覺察浮起的情緒,因此做出的反應是在我能節制的範圍內,而不是用信仰去克制或壓抑,換句話說我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並且適當的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