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廿四日┃做克苦應因人而異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 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我們不是自己身體的主人,天主才是;
所以克己苦身的標準應因人而異。
主講/甘國棟 神父
圖/ 依納爵私下在山洞祈禱苦修
+++ 爲保留語義完整《語音逐字稿》請勿節錄轉寄 +++
歡迎您來和我們一起分享《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5月24日
「我們不是自己身體的主人,天主才是;所以克己苦身的標準應因人而異。」
在生活中您會做克苦,即克己苦身嗎?
什麼時候會做?您做的理由是什麼?
當自己以積極的態度或帶著渴望去做時,為自己或他人會帶來什麼效果呢?
今天在靈修上,對於克苦需要重新註解,才能在做的時候彰顯意義,和用正確的方法去做方能得到成效。克苦有其歷史背景,例如在猶太社會裡有其限定意義。事實上在人生命裡不能沒有這個,展現在各種身分中,只是個人否知道並且認清而已。例如半夜嬰兒哭泣,一定要有人起來安撫,這不是為人父母很大的克苦嗎?
從另一個觀點來說,克苦等同於節制。為了個人身心的健康,對於食物要有節制的紀律,這是大自然的規律,相同於飲食,在行為、賺錢等也不能無度,生活中沒有一樣不需要分寸,分寸就是克苦。
生命的成長不能沒有痛苦,有些痛苦是無可奈何的,就必須用心思去面對,這時才能看到生命的目的是什麼?
一個職業運動員,必須有教練及管理人員,照料管理他的訓練、起居、飲食和其他的各種行為,這是為了更高的目標,理所當然的,這時他/她的克苦就是要遵守紀律。
做克己、苦身在信仰上是表達個人和天主的關係,因此何時做?如何做?每個人在實行前都需要做分辨,我做的目的是什麼?所以做克苦就不是為了規矩而守規矩。星期五不吃肉,為喜歡吃海鮮的人反而是享受,這些外在的規定反而沒有達到原先要的目的。所以聖依納爵說:克己苦身的準則,不能以同一的尺度施諸於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