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捕風捉魚》EP2. 大海是漁民工作的地方,同時也是捕漁文化得以傳承的載體 Feat.獵人與海導演陳詩寧、攝影陳良偉

《捕風捉魚》EP2. 大海是漁民工作的地方,同時也是捕漁文化得以傳承的載體 Feat.獵人與海導演陳詩寧、攝影陳良偉

島嶼風光

2021/06/18 | 01:04:57 | SoundOn #technology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獵人與海」是一個紀錄雲林海邊漁民故事的紀錄片,訴說著當在雲林海岸捕魚維生的漁民們遇上國家因應能源轉型而開始建置離岸風場的衝突,關於那些對漁民生活的保障、文化的保存,他們有著不同的想法。他們直接駐守在漁港的第一線,用鏡頭記錄下漁民的日常,用粉專寫下漁民的心情,鉅細靡遺地刻畫著漁民的處境。如果把漁夫比喻作為獵人,那麼這樣的技藝便需要一塊永續的獵場,以及文化傳承至下一代的需求。《捕風捉漁》EP2.將帶著大家一同前往探索,獵人與海的故事。

第二集,我們試圖從文化面來探討離岸風電與漁民的關係,這集邀請到的是在雲林拍攝「獵人與海」紀錄片的導演陳詩寧以及攝影陳良偉,來跟我們談談獵人與海的故事。

導演詩寧對大海的興趣,來自家中的爸爸及祖父都是漁民,因此常常對漁港工作樣態充滿好奇。曾是公共電視的記者及紀錄片導演的她,今年有機會來到口湖鄉台子村,才發現又是一個不同的世界。而攝影良偉則是室內設計師,以往曾做過老宅維護及相關文史工作,認為影像是紀錄夥伴最好的方法,因而意外地拍完一支紀錄片。

「獵人與海」紀錄片從四月份開始籌備,目前正在起步狀態,首先從勘查過往在地的一些海上工作的影像紀錄開始,因為沒有漁民身分,無法隨著作業船隻到海上拍攝,加上原本預計六月開始的工作遭遇到疫情只得暫緩。攝影良偉提到可以跟漁民合作,利用GOPRO架設在漁船上的方式蒐集影像,但未來也有可能取得登船許可,親赴漁民第一線工作現場。

湖口鄉的台子村擁有上百艘漁船,數以百計的家戶型漁業在此深耕,對於詩寧來說,當地居民把他們視為中性的紀錄者,展現出歡迎及理性的態度,不同於外界一般人僅能透過新聞媒體嗅到憤怒的火藥味。詩寧也同時觀察到,對於時常穿梭於海上的漁民來說,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導致通訊及溝通管道無法非常順暢,想與某位特定漁民連絡常需花費許多時間才得以接觸,更不要說政府及企業所公告的訊息及說明會等,這些是單看政府辦了幾場說明會的KPI所無法得知的訊息。

「大海是漁民工作的地方,同時也是捕漁文化得以傳承的載體」。當他們試圖將事業交棒給下一代時,更重要的是可以把這樣的生活方式跟文化傳承下來,這些都無法用一筆慰問金、補償金來取代。因為這遠遠超出失去一份工作而已,更可能是造成漁村文化的沒落。來自於地方的漁民,就好比某處深山的獵人,他們擁有對附近海域的全盤了解,季節、魚種、漁法、漁具等都能依照不同情境運用,而這樣的文化正在快速凋零。

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是我們的文化。文化需要被傳承,文化需要被記錄,漁民的文化技藝無法被輕易的書寫,即便透過這支紀錄片也無法紀錄全貌。在推動國家能源轉型時所碰到的種種面向中,文化的價值總是最難以被衡量的,或許我們永遠都沒辦法為文化訂出一個「價格」,但我們卻可以透過理解認知到這些文化的「價值」。或許透過詩寧與良偉的紀錄,透過更多的對話,讓漁業文化不是只有「完全保存」或「完全消失」這兩種選擇,而是讓漁業與風機共存,讓漁業文化繼續被傳承下去。

背景音樂:
Morning Routine [Lofi Study Music] By Ghostrifter Official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音樂來源:https://soundcloud.com/ghostrifter-official/morning-rout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