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尋找百憂解:一位精神科醫生寫的真實診療故事,十二則毀滅與重生的一手紀錄(二版)

尋找百憂解:一位精神科醫生寫的真實診療故事,十二則毀滅與重生的一手紀錄(二版)

作者: 陳百憂
出版社: 一起來出版
出版日期: 2025/01/08
ISBN-13: 9786267577271
書店 1






內容描述


大多數人進入醫院是為了離開,但他們不一樣……
他們聚在這堵牆內,看似在接受治療,實則在修復自己破碎的人生
 
  ★ 《瘋人說》真人真事版,中國最受好評精神科一手記錄
  ★ 豆瓣8.5分極度推薦、微信讀書萬人共感的「神作」
 
  精神病院是「易碎心靈的港灣」,
  這裡的醫生,看到的不是「病」,而是「人」。
 
  中國第一部精神科醫生故事手記,
  如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發人深省的情節
 
  大多數人進入醫院是為了離開,而這裡的患者卻不一樣,他們來到此處是想逃離曾經的自己,其中有些人進來後就再也不願離去。
 
  執業十多年的精神科醫師陳百憂,寫下十二位精神病患者最曲折離奇、也最觸動人心的真實診療紀錄。跟著他的腳步,你將走進那座層層鐵門封死的狹小空間,以及病患內心最深處的世界。
 
  ● 持續60年的自殺計畫,藏著一個家最深情的秘密。
  ● 跟幻覺玩躲貓貓的女子和警察結了婚,就算躲到異國,也能一起回家。
  ● 求神拜佛求仙丹的父親,只求「不正常」的兒子好好長大。
  ● 喝酒喝到出現幻覺的富二代,竟在病院打造出貓樂園。
  ● 思覺失調的丈夫,親手遞出寫滿愛的離婚協議書。
 
  12年從業經驗的精神科醫生
  12名精神病人的傷痛與治癒
  4,000個封閉精神病房的日與夜
 
  豆瓣最高好評「天才捕手計畫」系列代表作
  當當文學新書榜前3名、微信讀書神作,讀者叫座改編影集
 
  →→ 天才捕手計畫 ←←
  口述真實故事文庫,由從事不同職業的人,講述遭遇過的極端事件和不為人知的特殊經歷。讓你在長見識的同時,體驗不同人生。
 
專家名人推薦
 
  ▋方格正,臨床心理師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蔡康永,作家
  (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序)
 
讀者好評
 
  這裡也有你的故事……
 
  無數讀者感動推薦──
  「非常精采的非虛構文學,看著看著,我好像也到了精神病院,且很有安全感。」
  「我讀過所有精神疾病紀實故事中最打動我的一本。」
  「我的自殺危機,也是被愛留住的。對我來說,讀這本書就像照一面鏡子。」
  「看書的時候一直在想,正常和不正常的界線到底在哪?」
  「不是關於如何治療的指南書,而是關於病人與家庭的故事書。」
  「生動,易讀,是他們的人生故事,也是很好的精神病學知識普及讀物。作者對每一個病人都傾注了理解的目光,同時又有專業性的解讀,帶領讀者去客觀地看待精神病這一大眾避之不及的領域。」
  「從頭哭到尾。」


目錄大綱


寫在故事之前

春姨和玫瑰花
►躁狂帶來的生命力和熱情是很多人稀缺的,非常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貓爸爸
►這種病其實只要不喝酒就沒事。後來我了解到,他是在經過反覆努力挑戰後發現,躲進精神科病房是最好的選擇。

自殺60年
►大爺一直是那個養尊處優的少爺,從出生被家族捧在手心裡,到現在他能在一個人的守護下,有尊嚴、體面地活著。

院霸
►較真、認死理、反覆糾纏,活得越是難堪,便不用怕有人會加害自己了。

院霸的仇人
►嬌生慣養、天真可愛的小姑娘,一下子成了被人欺負的對象,等到親生父母把她接回來時,已是三十歲還患上精神疾病了。

我的瘋孩子
►患者家屬總是從不承認到找出路,與自己和解,相信要打一場持久戰。一名「花瘋子」的父親,在病房遇見了戰友。

跟著媽媽去流浪
►記憶裡,媽媽會從垃圾桶裡撿東西給我吃。──她的童年經歷讓在場的人為她心疼、抽泣。她卻盼望那種浪跡天涯的感覺,能在某一天重現。

查無此人
►五年級的她提出「我是誰」這個問題,父母不僅沒想要去解決,還選擇了隱瞞。

帶我回家
►她罵起人來還帶著節奏,口舌異動,飆出各式句式:祈使句、感歎句、疑問句等,藉由這樣的「晨罵」打發時光。

傻瓜美人
►很多成年人的人格並不完整,比如深陷PUA騙局裡的人。他們為了維持一段關係,寧可變成傻瓜。

窗邊的老米
►躁鬱症,世人只看到患者熱情的一面,會覺得他們比大多數正常人還好。而患者闖禍的這一面,除了我們和家人,沒有人能看見。

我們結婚吧
►青年逐漸習慣與自己的思覺失調相處。他從一開始就想好了,絕不能把病情告訴妻子,直到一次復發把他打回現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百憂
 
  精神科主治醫生
  從業12年的三甲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雖然是一名精神科醫生,但自己也曾受到精神問題的困擾,口頭禪就是:「誰沒個犯病的時候」。
 
  記錄下這些故事,是希望看完故事的你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世界,從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允許自己偶爾情緒低落,少點兒自責。






相關書籍

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奇蹟

婚內愛情保鮮學:全球頂尖的婚姻科學研究,告訴你親密關係的幸福處方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