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揭開被遮蔽的民國詩話之書寫與論述,以張寅彭編纂1912-1949年《民國詩話叢編》為論,分別從四個向度開展論述:第一部分「生命情境與存在處境」,主要從知人論世探查詩話作者在動盪不安之際的時代觀察,銘刻其對時代的感知及個人情意流轉的心靈。第二部分「詩學場域之收攝與演繹」,旨在論述詩學義理內容,討論民國詩話在中國詩學傳統的籠罩下,開古通今之論述。第三部分「歷史回眸的圖像」,旨在論述帝國與民國更迭之後的詩話書寫類型與對帝國的回思與諷寫,示現異代更迭下的家國想像與身分認同。第四部分「從傳統面向現代的民國詩話闡釋」,旨在論述民國詩話對中國詩論與文論的沿承與新變,梳理其對治新文化、新文學的態度與立場,並昭揭其意義。(博雅集林.文學14)
歷史回眸:民國詩話的書寫與闡述
內容描述
目錄大綱
盧序
李序
何序
自序
第一章 緒論──揭開被遮蔽的民國詩話之書寫與論述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內容與重要性
第三節 今人研究成果與重要文獻述評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
第一編 存在處境與生命情境展演
第二章 黃節「論詩存史」與「注詩寫志」的書寫策略與意義
第一節 前言:生活現象學的表述
第二節 尋找定位:世變之下知識分子的婆娑身影
第三節 論詩存史:黃節《詩學》論述向度與義理位階
第四節 注詩寫志:黃節校注詩集之意圖及其美感取向
第五節 黃節詩學論述與回叩身世感蕩之意義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凝視歷史分界點的選擇──吳宓對傳統詩學擇取與承繼之意義
第一節 前言:回應時代課題的詩話創作
第二節 吳宓的時代感受與生平臆氣
第三節 吳宓所處學術背景及其義理內容
第四節 吳宓詩話創作與處世態度之應合
第五節 《空軒詩話》具現傳統詩學的困境與意義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傳記情境的表述──夏敬觀評注詩歌與生命境遇之交迭演繹
第一節 前言:情志之示現
第二節 士人與學人的身分逡巡
第三節 微言大義:夏敬觀詩話的創作意圖
第四節 重詩用與論詩風:治經立意之發衍
第五節 鬱結感憤:感宕流轉之亂世身影
第六節 事功與著述:孟郊與王安石之對照性與錯應性
本章小結
第二編 詩學場域之演繹與收攝
第五章 民國詩話對傳統詩學形構質性之承衍
第一節 民國詩話形構性質與內涵之衍異
第二節 民國詩話論述之具體內容暨品賞類型
第三節 民國詩話論述詩學之目的與作用
第四節 民國詩話對四庫詩文評的承繼與新創
本章小結
第六章 演繹──民國詩話對傳統詩學之疏濬與發衍(上)
第一節 陳衍《石遺室詩話》:時代、體派、詩家及近代譜系建構
第二節 趙元禮《藏齋詩話》:詩歌四境
第三節 錢振鍠《謫星說詩》:駁論歷代詩學與風格
第四節 王逸塘《今傳是樓詩話》:不主一家一格
本章小結
第七章 演繹──民國詩話對傳統詩學之疏濬與發衍(下)
第一節 由雲龍《定庵詩話》:論風格特色與詩學之弊
第二節 沈其光《瓶粟齋詩話》:詩歌須有自己面目
第三節 林庚白《麗白樓詩話》、《孑樓詩詞話》:詩歌須能寫世變與人事
第四節 錢仲聯《夢苕庵詩話》:論各代詩風
第五節 劉衍文《雕蟲詩話》:極推盛唐及清詩
本章小結
第八章 收攝──民國詩話群體作者對詩學義理內容的承接與新變
第一節 闡發歷代詩歌美學風尚
第二節 疏瀹詩學旨趣與義理內容
第三節 民國詩話論歷代詩歌學習取徑
第四節 站在歷史轉捩點上的思考:會通歷史情境
本章小結
第三編 歷史回眸的圖像
第九章 鏡像下的存在感受──易代之際民國詩話書寫型態與筆法
第一節 前言:政治文化衝擊的浪潮
第二節 詩人存在處境與詩話作者的自我轉向
第三節 易代之際民國詩話敘寫型態
第四節 感念國變書寫技法與視角
第五節 作者身分與身世之感的筆法
本章小結
第十章 歷史的回眸──民國詩話對清代帝國圖像之書寫與審視
第一節 歷史:過去的現在
第二節 書寫:為清代帝國照相/造像
第三節 省思:民國詩話對晚清朝政之諷寫
第四節 糾弊:考選制度與納捐弊端
第五節 審視:民國詩話對內亂與變法事件之省思
第六節 感憤:晚清外患之書寫與省思
第七節 照像:歷史角落的反思
本章小結
第十一章 哀奏輓歌──民國詩話示現易代更迭下的家國想像與身分認同
第一節 前言:鏡像折射
第二節 感念故國:面對鼎革之心境流轉
第三節 生存抉擇與安頓取向
第四節 種姓之變與家國之思的詠嘆
本章小結
第四編 從傳統面向現代的論述與轉型
第十二章 演繹、轉化與運用──民國詩話中的《詩經》學闡釋
第一節 導論:《詩經》學的開展
第二節 沿承與新變:《民國詩話叢編》對《詩經》學的擇取與運用
第三節 論述與實踐:詩歌本質的發用與效能之闡述
第四節 轉化與運用:《詩經》學的詩歌美感經驗
第五節 運用《詩經》的意義
本章小結
第十三章 出場與發聲──民國詩話在社會結構變易下的媒體位移現象
第一節 前言:社會結構之遷變與流動
第二節 文學位移:民國詩話之在場與發聲
第三節 社會位移:知識結構之流動
第四節 文化位移:角力下之潛流伏動
第五節 媒體發聲之存在感:發話霸權之流移
第六節 民國詩話媒體出場與發聲展示的意義
本章小結
第十四章 交鋒下之拒斥與容受──民國詩話在社會結構變易下對新文學的理解與論述
第一節 前言:新舊交鋒之研究意義與內容開展
第二節 傳統詩話面向新文學出場:態度立場與表述方式
第三節 交鋒對治:迎向新時代之論述基礎
第四節 新舊之爭:相反相成之對蹠存有
第五節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
第六節 論新舊詩歌體式、取材與表述內容
第七節 不分新舊:有超越的眼光,才有超越之詩人
第八節 新舊交鋒之意義
本章小結
第十五 章結論──不可逆轉之文學走向
第一節 揭開:被遮蔽之民國詩話研究內容
第二節 考鏡:民國詩話研究之意義
徵引書目
後記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淑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曾任中文系主任、中國唐代學會理事長、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國二組主持人等職。研究以文學、美學為進路,著有《詩話論風格》、《表意.示意.釋義:中國寓言詩析論》、《對蹠與融攝:唐人生命情調與審美風尚》、《詩話美典的傳釋》等多種學術著作。